当前位置: 首页> 车圈速报 > 正文
从第一辆到2700万辆,我们该记住什么?
  • 2023-11-30 18:28 来源:搜狐 类型:转载 编辑:风中的自由
  • 最近,上汽大众下线了他们的第2700万辆车。

    从1983年的首辆桑塔纳下线,到如今的ID.3下线。40年的时间里,上汽大众完成的不止是自己的里程碑,更是中国汽车企业首个达成这一成绩的壮举。

    其实,任何重要成绩的获得,都不是一簇而就的。更多时候,从最初时的基因,就决定了一个企业究竟能走多远,走多好。

    而上汽大众的最初,就从那第一辆桑塔纳开始。

    我们所熟知的桑塔纳,在中国汽车的历史上,从来都是“神车”的代名词,对于80后、乃至90后的一大部分年轻人来说,它是陪伴自己成长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所见到的,几十年如一日的桑塔纳,其实每一辆都不一样。

    1982年,通过德国大众的授权,桑塔纳开始在中国市场进行组装。因而,我们在1983年4月11所见到的第一辆下线的桑塔纳,其实是一辆零部件100%进口的组装产品。

    的确,在当时,除了轮胎、收音机、喇叭、车外天线和小标牌,这些只占整车零部件总量2.7%的零部件之外,上汽大众根本没有任何的配套厂商可以提供零部件支持。

    因而,以市场换资金、以市场换技术,成为了当时最可行、高效的方法。但上汽大众的创业者们,并不甘心将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

    原因很简单,技术不自主则未来无出路。更重要的是,全进口件组装,成本无法下降。当年20多万一辆的桑塔纳,可以说是真正的奢侈品,也根本没有可能进入到更多中国消费者的生活中去。

    提高国产化率,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1984年,上汽大众正式成立之后,就提出了将桑塔纳国产化。当年,除了上海企业外,很多外地企业也开始支持上汽大众的零部件生产,全国一共涉及了132个工厂。

    到1991年底,桑塔纳国产化零部件的认可率和减货国产率分别为83.35%和70.37%,初步实现了发动机、车身、变速箱、前桥、后桥五大总成的国产化。整体的供应商,也达到了127家。到1996年,上汽大众已将桑塔纳的国产化率提升到了90%。

    可以这么说,上汽大众不止是在组装、销售一款桑塔纳,更是通过这辆神车的国产化,带动整个中国汽车的零配件产业快速崛起。

    这,是上汽大众从诞生开始,从制造第一辆车开始,就自带的基因。

    如今,这样的基因也自然会得到延续。

    在桑塔纳之后,由于上汽大众带动的配套产业链逐步成熟,企业也开始能够针对中国市场的需要来设计制造更符合国人需求的产品,比如有着“国民家轿”之称的朗逸便是其中之一。

    当然,如今的情况可能又有不同。从第2700万辆下线的产品是电动车就会发现,随着电动化和智能网联化时代的到来,电动化产品线的打造已成重中之重。而有了强大的制造体系,强大的技术保证,以及亲自建立起来的配套供应链体系的保障,让上汽大众能够更快速地走在合资2.0时代的道路上。

    当然,过往的造车理念,也就是品牌的“基因”,同样会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上汽大众得以传承。

    首先,如当年引入桑塔纳一样,在电动时代推出一款国民车。其次,是力图实现本地化的生产,依托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形成的庞大的供应链体系,生产消费者更喜爱的产品。

    基于这样的理念,上汽大众在安亭建起新能源的工厂,来生产电动化的产品。同时,ID.3在全新的定价策略下,从今年7月开始连续5个月的销量破万。11月也是势如破竹,ID.家族单月销量再次突破1.5万辆,累计收获了超20万用户的青睐。

    更重要的是,依托核心部件国产化率的不断提高,已经让上汽大众ID.3,相较德国本土市场售价降低了一半以上。未来,在人机交互领域,上汽大众的ID.系列产品,也有望反哺全球的大众产品。

    此外,上汽大众也将继续塑造一个完整的ID.车型序列。全新的电动车型ID. Next有望明年加入这个大家庭,与过往的燃油产品,以及即将问世的PHEV车系共同进行推进,形成一整套强而有力,品质高、经济性更好的产品序列。

    从最初的引进到自主国产,并通过国产带动一大批周边供应链产业的诞生与崛起。上汽大众通过自身实力的增强,不断推出真正符合中国需求的产品,在电动化时代,带动自身甚至整个大众,迈入全新的电动化、智能网联化时代。

    这,就是从下线第一辆车到今天第2700万辆过程中,深埋在上汽大众基因中密码。也是他们加速进入全新时代的重要力量来源。

    CopyRight©2015-2020 版权所有: 上海微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许可证编号:沪ICP备13034092号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光复路195号501室  电话:021-52120277